诗要起高和结响
2024-10-09 23:59:53 | 作者:高福林 | 阅读:次
诗是文字的高度概括,最短最精髓的一种文体,作品要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就必须合理运用各个环节。开头,乃章法中起字之谓也。万事开头难,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清代方东树认为:“诗文以起为最难,妙处全在此,精神全在此。”袁枚亦云:造屋先画,点兵先派。故创诗作词下笔要慎,要有灵感,块垒在胸,不吐不快,方可起好头,开好步。若心中无诗,则不可强作,强作则失气象矣。收尾,乃章法中合字之谓也。章法结构中最重一个合字,无余响则通篇若失。姜夔在《白石诗说》中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词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是已;意尽词不尽,如抟扶摇是已;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已彷佛可见矣。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批评家谢榛认为“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都是说结句须要放开之意。
由此可见,诗词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方法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固定的格式,一切以作者思想感情为创作基础。
那么,如何写好诗词的开头和收尾呢,提出如下建议供读者参考。
一、起的三种表现方法
1、落笔突兀,先声夺人。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波澜壮阔的“大江东去”给人们留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悬念。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开句就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好像有点脱口而出。这是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西湖美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是有感而发。这种由衷地赞叹,更强化了人们对西湖风光的理解和赞美。又如曹植《赠徐干》中的“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太阳落山不是什么奇景,可是作者用了“惊风”来“飘白日”;用“忽然”来形容太阳落山,好像突然被风吹落似的。作者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写进景里,即景生情,语言精炼动人。诗词的开头一定要鲜明生动,避免一读开头,便知结尾的现象。忌写与主题无关的废话,使读者丧失读下去的兴趣。相传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时,有一天送客回来,特别困倦,正欲解带将息。这时李贺拿《雁门太守行》前来拜访,门人将其呈上,韩愈看到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即束带相邀。该诗首句之所以吸引韩愈,使其忘却劳累,是因为作为诗篇的开头,墨浓彩重,它以黑云、甲光、金鳞构成一幅斑斓的画面,极好地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且襟怀宏大,气势磅礴。这样突兀峥嵘,高远有力的开头,还有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句,杜甫的《送远》,“带甲满天地,相为送君行”等句,都是落笔生势,“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勾魂摄魄,使阅读者欲罢不能。
2、起笔入题,开门见山。这种开头,要么提示全篇的主要内容,如杜甫《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短短十个字,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点明了。一个“投”字,透露出了兵荒马乱诗人急于投宿的惶恐心理,而“夜捉人”则写出了当时兵役的残酷,是全诗的故事内容。要么揭示全诗的主旨,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句。这里的“少小”、“老大”,突出了诗人作客异乡的久远,而“鬓毛衰”与“老大”照应,且和“乡音无改”对衬,用高度精炼的语言,把诗人初临故土的感触,对家乡无比深厚的感情,细腻逼真地传达出来。这样的开头,往往平平而起,通俗自然,然细细嚼来却是字约义丰,简捷畅达,别有一番情趣。这里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和就事论事的写法。平铺直叙与白描写法不同,平铺直叙是将事物不加深化地直接叙述。而白描是一种造诣较深地创作方法,重在传神,不用修辞手法,将事物的本然不加烘托地道出。如柳永《雨霖铃》中,作者在描写分别前的依恋感情时,用了蝉声、亭景、秋雨等极尽渲染之能事,而后突然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痛彻肺腑的白描,生动而不夸张,真朴而不粗俗,深情而不轻佻,这些都和平铺直叙有着本质的区别。
3、比兴开启,含蓄蕴藉。这种开头往往起首柔美,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虚虚实实,意味隽永。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这多出现于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最常见的写作手法。含蓄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风格之一,同时又是一种审美范畴、审美境界和审美理想。屈原的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九歌》,即具有一种含蓄蕴藉之美,其中《山鬼》、《湘君》、《湘夫人》等篇,不仅文彩斑烂,而且能使人得到一种涵咏回味、寻思领悟的快感。司空图《诗品·含蓄》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这四句是“含蓄”的义界,意思是说这种境界能发人深省引起联翩的浮想,使人越出字面的意义而领略无穷。
以大家都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句为例,前者用“雎鸠”这种鸟起兴,相传这种鸟有固定的配偶,这里用来暗比淑女具有贞洁的美德;后者以孔雀失偶起兴,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悲凉之意自生,使全诗笼罩上了一种悲剧的气氛。另外,不兼比兴,以自然景物开启的不少诗句也同样含蓄蕴藉,如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句。开头用处处飞花,显示春城的富丽,接着用东风寒食,点出帝京的佳节;短短两句,粉饰出一派升平气象,意味悠长,耐人寻味。
二、起的十种表现形式:
诗词的开头,没有固定的形式,然而,在不同的开头形式中,好坏均有,下面,就古典诗词的一些好的开头做些归纳。
1、起兴式。“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说,兴是以别的事物为发端,引出要记述的人物事件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作为发端,一般用于文的开头,所以称起兴。如《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开头起兴,写洁白明亮的月亮出来了,心爱的女子在月光下容貌、姿态更加美妙,这就是通过月亮的美好而引出心爱女子的美妙。
2、点题式。这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形式,一开始就亮出本事或本意,显得自然而简洁。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开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始就亮出本事,直接点题“茅屋为秋风所破”;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正面点明此词的主题“赤壁怀古”,亮明词的本意。
3、写景式。这种形式,最为多见。有的诗词,是写景开头,是为了营造一种阔达深远的意境。如南朝齐诗人谢眺《赠西府同僚》的开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就是以大江日夜东流不息作比,在阔达境界中蕴含着深广的悲愁。还有的诗词,用写景开头,是为了给本事或本意渲染气氛,如李白《古风》第二十四首开头“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写宦官权贵的乘车横行霸道,对扬尘蔽日这一景象的渲染以揭露他们的骄奢无度。也有写景式开头是为了起象征作用,如南唐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的开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明写景,实象征思夫之妇难以平静的心境。总之,写景式开头,因情况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4、倾怀式。这一形势是抒情性的,但又不是一般的抒情,而是一开始便倾诉心中之概叹,营造一种淋漓酣恣而不可遏止的气势。如李白《饯别教书叔云》的开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5、感喟式。这一形式也是抒情性的,这一形式与倾怀式略有不同的就是表达情感通常是抽象的,如李白《蜀道难》的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起篇就感叹蜀道是多么险峻、多么高。辛弃疾《贺新郎》的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发端感叹而后一发不可收,“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6、发问式。开头提出问题,或随即回答,或先不回答,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不妨从以下句子看个端倪: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元稹《织妇词》“织妇何太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蜀相》的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实际就是随即回答提问;《南乡子》第二句“满眼风光北固楼”其实也就是暗指北固楼是怅望神州之处;《织妇词》接后“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也是慢慢将这一疑问的答案娓娓道来;而《水调歌头》接后“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而是让读者的思绪随着作者词句慢慢引向深处,“何事长向别时圆”。
7、设辩式。将富于辩论色彩的句子设置于开头,同样起到提吊读者胃口的作用。陆游《游山西村》的开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似乎有人嘲笑农家酒浑,作者却加以辩论,说明农家的热情,“酒浑”更是“足鸡豚”。陈亮《水调歌头》的开头“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对认为南宋没有人才的诽谤之言作者加以辩论,变现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8、交代式。一开始就把问题交代清楚,使头绪不乱。这种形式,有交代地点、实践、人物、事件等不同情况,如李白《长相思》的开头“长相思,在长安”就将地点“长安”交代清楚;白居易《观刈麦》的开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五月”这一时间;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是开头就交代事件;再如杜荀鹤《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交代了人物,通过描写人物的居住环境、着装和形容来说明山中寡妇的艰难。
9、突起式。这种形式,与交代式大不相同,交代式大多是平起,而突起式是陡然起势,令人震撼,如岳飞《满江红》的开头“怒发冲冠”,这种开头多用于强烈的感情表达,“怒发冲冠”就是为了表达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将岳飞的浩然正气、英雄气质以及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兀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0、概括式。开头就是对全篇的总括。如欧阳修《采桑子》的开头“轻舟短棹西湖好”,先总说“西湖好”,接着再具体描写颖州西湖是如何好,接下来的七句分别描写颖州西湖的景色之美。有些诗词的开头虽不是对全篇的总括,但能体现全篇的思想感情,也可以看做是概括式开头。
三、结(合)的三种表现方法
1、卒章显志,揭示题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该诗这一结尾,由叙事转入抒情,由现实写到理想,是全诗的精髓,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全诗的主旨。不独长篇,短制亦然,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不破楼兰终不还”句,在一二句环境之艰苦,三句战斗之激越的描叙铺陈下,将士们的忠勇可贵,其保卫边境击溃敌人的热情和决心便如铁骑突出,鲜明晓畅。从写作技巧上来说,结尾还可以有不同的手法。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琴听得入神,不觉天已暗下来。用衬托的手法,写琴弹的高明。杜甫的《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明天早晨有本章上奏,所以睡不着,几次起来问夜已几时了。这是用叙事来结尾的写法,抒发出了作者关心国事的心情;韦承庆的《南中咏雁》“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是以疑问作结;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中“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是用议论来作结;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中“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是用比喻作结;储光羲的《江南曲》中“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是用写景作结。从这里可以看到好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以景结情,含蓄深刻。一篇好的诗词,妙在落句,被人形容如豹子的尾巴。写好了会使读者回味无穷,余音袅袅,言终意未尽。写景的文章,结尾时最好以景结情,或以情结景。如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中“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这一词是写诗人去访秋娘,但人已不见,只留下回忆。颇有“桃花人面”之意味。最后写归去时以“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作结。从“断肠”字间透露出“人面不知何处去”人去院空的相思凄凉感,从“风絮”的字里透露出感情的失落和漂泊之感。这个结尾是以景结尾的写法,深情而含蓄,被诗家认为是很好的结尾。来看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诗第一句着眼于空间描叙,第二句着眼于写时间,点出叩门之久,心情殷切,为下文作铺垫和蓄势,第三句形象饱满而用意新警,而结句则余韵悠然,使我们想象的羽翼自然地随着“一枝”的指引而飞向那春色无边的园中,给人以无限的美的愉悦。再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尾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从内容上看,前三句叙事抒情:琵琶不断地弹着,而且随时奏出新曲,伴随着琵琶声,人们翩翩起舞;但乐曲虽新,主题仍旧,无非《关山》离别之情。这就使人觉得“新声”尽管美妙动听,然“旧情”仍是沉重难遣。最后一句写景:东升于长城处的月亮,又落于长城之下,那“夜色愈深,边愁愈重”之情自在言外。这种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的写法,既意境开阔,又含蓄深刻。
3、情理结合,境高意远。这种结尾,或内容上推陈出新,大放异彩。如柳宗元《梅雨》,通过对于南方晚春时节一场梅雨,以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从而使得这首诗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非常巧妙地写出了南方独有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尾联则含蓄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还有对于故乡的思念,“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身上白色的衣服被江南的梅雨所浸染,到处都是梅雨的气息,却不是京城尘埃所为,所以我非常的悲伤,想着回到北方的故乡,可是现在看来渡口被淹,再也无法回去了。也有以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为媒介来对人生作哲理思考的结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结句“更上一层楼”,诗人在描述登鹳雀楼所见壮阔景象的基础上,情融景中,情中蕴理:要想看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这种结尾,景情理相融,意味更悠长。有些诗词虽然结尾明白的说出了感情,但立意新颖,也不应轻易贬低。如秦观的《鹊桥仙》下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后,不忍分别,不愿回看归路。因此安慰他们两情应该是长久的,又岂在朝夕相聚,道出爱情真挚长久的可贵。虽然明白地说了出来,但立意和用意很好,这一结尾在表明对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的否定,对天长地久忠贞爱情歌颂的同时,也对男女爱情发出了旷远的警策之声,同样是值得称道的。
四、结(合)的十种表现形式
同开头一样,结尾也没有固定之法,不过,从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好的结尾形式,供读者借鉴。
1、以写景作结。古人作品,结尾写景的为数很多,以描写景物为主的诗词结尾自然多是写景,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诗词结尾也有很多写景的,作者将想说的情感蕴含在景物之中,耐人寻味。如岑参的《白雪歌》,是送别之作,结尾诗人不愿直说不忍离别,而是写了眼前之景“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雪地上留下马走过的蹄印引起诗人无限的情思,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2、以描状作结。同结尾写景相类似,但写的不是自然景物,而是人的情状。以描状作结,也是为了避免直说,在描状中寓含深意。如杜牧《秋夕》,写一少女在秋夜乘凉的活动,结尾是“卧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神话会使这少女在“卧看”之中产生联想,也从而引起读者的想象。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在描写边塞景象的同时反映了将士既坚持抗战又想念家乡的矛盾心情,结尾“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没有对将士们的矛盾心情直说,而通过对将士们的情状来作了表达。
3、以抒情作结。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形式,古人作品中,无论是以抒情为主的,还是以写景、叙事为主的,都有以抒情作结的。以抒情作结,往往是全篇思想感情的汇总,用一、二句精警的话表现出来。如李白《将进酒》的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把诗中反复抒发的怀才不遇的郁结心情一下子倾诉出来。以抒情作结,最好的是结尾的抒情是全篇思想的升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便达到了这一点,作者从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最后表示,若有了“广厦千万间”以“大庇天下寒士”,纵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结尾的抒情确实将全篇的思想感情深化到难得的高度。
4、以判断作结。结尾是判断语言或类似判断语,起着总结全篇思想感情的作用。如白居易《买花》的结尾“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一判断指出,权贵们买一丛花价值十户中等收入人家缴纳的赋税。再如李绅《悯农》第一首结尾“粒粒皆辛苦”,也是通过判断来说明粮食的来之不易。
5、以发问作结。诗词到结束时,忽又提出问题,这不仅能增加层次的起伏,而且还能留下联想的伏线。如曹邺的《官仓鼠》,在“健儿无粮百姓饥”之后提出“谁遣朝朝入君口”这一问题,虽没明确指出“百姓饥”的剥削者养活着“官仓鼠”,但却能让人想到,并且更加含蓄有力。结尾提出问题,不作回答,使人能展开联想。也有些诗词,以发问作结,随即便有回答,这样的例子,如李煜《虞美人》的结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一问一答作结让读者的思想感情随着作者起伏。
6、以反诘作结。同以发问作结相类似,但是无疑问而提问,目的在于加强所肯定的意思。如高适《别董大》结尾“天下谁人不识君”反诘,更加说明董大到处能遇到朋友。再如白居易《忆江南》的结尾“能不忆江南”,比直说“使人忆江南”更加有艺术感染力。
7、以作比作结。有些诗词,在结尾处并列着两相对比的句子,通过对比,增强艺术感染力。如白居易《长恨歌》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用“天长地久”与“此恨之绵绵”相对比。再如陆游《诉衷情》结尾“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内心的志愿是防戍边疆,而现实却是老在了隐居之地,通过这一对比,直斥了南宋统治集团打击抗战派的行径。
8、以进层作结。结尾不限于一般的总结,而是再深入一层,这就加深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如杜荀鹤《山中寡妇》写了丧夫之寡妇在受灾后也不能逃避税赋的压迫,若按一般的结尾,则作一个总结,说明这寡妇的遭遇的确让人同情,但此诗的结尾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总结上,而是写了“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又深一层,这不仅说明一个农夫逃避不了税赋的逼迫,而且也说明了无论是那个农民即便是“深山更深处”也“无计避征徭”的。
9、以他意作结。全篇大部分说的是一个意思,而到结尾却另说一个意思,这另说的意思,或是前一意思的发挥,或与前一意思形成对比。如李清照《声声慢》,全篇大部分表现的都是愁,而结尾却说“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前一意思的发挥,并非说不愁,而是除了“愁”之外还有怨恨!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再如辛弃疾《破阵子》的“可怜白发生”这一结尾,同全篇的大部分形成对比,反映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郁愤。
10、以扣题作结。有的诗词在开头点题,有的诗词则在结尾扣题。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这种明确地揭示题意的办法,能较容易地达到结构的完整和层次的分明。结尾扣题的例子,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就扣上“送别”的题意。刘禹锡的《陋室铭》是篇末扣题的典范,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自己,也许就是他对自己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开头、结尾以及层次和层次的连接是结构安排问题,是表现形式问题,但是,又不纯是形式问题,结构安排的好坏,取决于构思,构思不仅仅是谋篇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立意问题,形式离不开内容。以上所列举例子,无论是开头好、层次布局好还是结尾好,之所以好,都是形式适应内容的缘故!
对于一首作品的总体要求,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是说开头要写的有生气,语言隽秀,悬念迭起,先声夺人;内容要文锦意丰,充实饱满;结尾要启人深思,含蓄有味。总之好的开头、结尾要与承转互相呼应,要根据具体内容等去决定写作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