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诗词体味声情
2024-08-12 22:52:52 | 作者:肖瑶 | 阅读:次
吟诵诗词体味声情
肖瑶
引言
教育家叶嘉莹说,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诗的创作与传播都是通过吟诵的声音进行的,如李白说“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诵作为中华传统读书法,是有节奏有旋律更是有规则的,正如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讲到读书,中国的传统是讲读的,特别是古文有一定的念法,一定的腔调。”古典诗文的吟诵是有传统读法和腔调的,以往是通过老先生的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来一整套地继承下来的。这样的机会在今天是非常难得的了。经过徐健顺先生团队多年来对上千位受过私塾教育的老先生的吟诵采录和研究,总结了吟诵的基本规则,今天广大的学子学习吟诵可以先学习读法规则,再寻机学习传统调式。接下来一起来探究古诗词吟诵的基本规则与声情理解。
一、古体诗吟诵
古体诗吟诵的主要规则有三项。首先是入短韵长。无韵不成诗,诗的基本特征就是押韵,韵的声音特点是一个长主音,是诗句中拖得最长的音,在悠长的韵音中可以很好地表达能力其中的意味和情感。一首诗中最短的音就是入声字,入声字作为古代十分重要的一种声音类型,有着即发即收的发音特点,适于表达快速轻灵或哽咽悲泣的感觉,如柳宗元的《江雪》所押的韵便是入声字,显得苍凉孤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然在近现代入声已派归到普通话一二三四声之中,但要识别入声字的话仍可通过方言识读或入声字表积累,地方方言中往往保留了一些古音甚至入声,如贵州方言中的“学习”,便有明显的即发即收的短促感。把握住韵字和入声字的声音特点便把握住了一首诗音长的限度。
吟诵古体诗的基础方法首先要做到依字行腔,其实也就是字的读法。吟诵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拖长,其规定性是将字音沿着声调的方向来拖长,也即按照一声平着拖,二声由低向高扬着拖,三声由高到低再向高地拐着拖,四声由高向低地降着拖。依字行腔的练习可以先从单个元音开始,如a,然后到单个字音如春,到一组词语“春天”、“春阳”、“春水”、“春树”。
字读法是起步,要再进一个层次便是句读法了,也就是依义行调。依义行调简而言之就是按照所要表达的含义来安排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声音与含义是由密切联系的。表达强调之字往往会提高音调,表达感慨叹息则可以将音调降为低沉,而拖长会有延展之感,表达时间的持续或空间的广阔。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应强调的是明月,所以把“明月”读高,而且“月”是入声字要读得短促,而“光”是韵字应着重拖长,显出月光之广。“疑是地上霜”,“地上”读低有空间上的低势,“霜”是韵字加以拖长,月光所及皆透着寒意,更显出广阔月光下李白形单影只的孤独。“举头望明月”,“望明月”读高,不但能表现由低到高的仰视,更是对月这一意象的凝视,月亮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时间,也连接着这里与那里的空间,遂不由得吟出“低头思故乡”,“低头”音调虽已不高,而“思”字却更低得沉重,“乡”作为韵字拖长更是将思绪都落在青少年时期曾生活过的故土,还有成长中的那些人和事,都在悠长的声音中回味着。而《静夜思》之所以流传并非止于乡愁,那是一种情绪,而古代诗人作为儒士,是有着济世安民的情怀的,在羁旅的孤独与痛苦中坚定地追寻着理想的力量在韵音“ang”的昂扬里显露出来,如此才能真正准确地读出李白在诗中的乡愁与力量来。通过诵读可以根据读法规则形成高低长短的声音框架,随后在进行旋律性的吟咏就水到渠成了。(接着用普通话吟诵和戴学忱吟诵调吟诵一下《静夜思》)
二、格律诗词吟诵
近体诗在声音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格律和只押平声韵。平仄格律实质上就是声音的高低起伏与长短伸缩的艺术性。格律的读法规则就是偶位平声字低长,偶位仄声字高短,奇数字的音调与偶位字保持一致,由于偶位平仄的相间交替,便会形成声音的起伏错落。以杜牧的《清明》为例,“明”是偶位平声字,读得低长,“节”是入声字,也是偶位仄声,读得高短,可以感受到对“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回念与强调,“纷”是偶位平声字,读得低长,后接韵字“纷”,拖得尤其长,不但可以感受到雨势之盛之密,还能感受到收敛闭藏的情感基调。以此类推,“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读得高短,强调不在家里还在路上漂泊,“行人”读得低长,感叹儒士为官出差在外的样态,“欲断”读得高短,而“魂”字读得尤长,显出魂归家祠上坟祭祖的强烈意愿。“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读高有问询的急切感,“酒家”拖长是对休憩之所温暖之感的渴望,“何处有”是方向的寻求。“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作为古诗的重要意象,是赤子之心的纯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里拖长来读,更是指作者仁义为民的初心。“遥指”,虽然遥远,但却有一个的指向。“杏花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是儒士追求的社会理想。通过吟诵来学习这首诗,便能读得到、读得出儒士为官在外的艰辛与追求济世安民理想的坚定。把握了诗中的声音关系与含义情怀之后,再整体地吟诵一遍这首诗,就能吟有所得,吟出味道了。(接着以普通话吟诵和华调进行吟诵演示)
词的创作也是讲究格律的,所以在读法上也是遵循上面的规则的,有所不同的是词牌有特定格式,押韵方面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宽松一些,可以押仄声韵,而且可以换韵。仄声韵的读法有短读或顿后拖音两种读法。以李煜的《虞美人》为例,第一个韵音是上声的ao,上声有温柔细腻之感,韵音ao发音打开又收敛。仄声韵可短读或顿后拖音。“多少”,偶位平声字拖长,加上韵字尤其拖长,显得往事深远繁多。随后转换韵音为平声的ong,发音通透大气有深沉收藏。“又东风”拖长,年岁变幻,春风几度,昨是而今非。“月明中”拖长,多少往事交织在月的光华里。接着又转换韵音为仄声的ai,发音先打开随即归入收敛。在字是上声,有对故土的温情。改字是去声明确,a的变化与i的呜咽悲叹,事变与情感都在韵音中具体起来。最后一韵,“愁”字拖长,归音到闭口音u,能感受到愁情无限。“流”字拖长,既能表现春水流逝不停,更能体会逝去不回的无奈。故土仍在,年华易逝,而被幽禁的南唐后主还能做些什么呢?把握了韵的转换与声情的变化,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虞美人》便能有声情的丰富性与思情的深沉感。(以普通话吟诵一遍)
曲兴于元代,戏曲是唱的表演艺术,而文人吟诵的主要是散曲,读法规则和上面的一样,只是散曲的押韵较诗词更为宽容,可平仄通押。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拖长偶位平声的“藤”字,能拟态藤蔓之长。“老树”读高,可见树之高大,读短显出生机之不足。“昏鸦”,这首散曲押的是“麻”韵,韵母是“ɑ”,伸展、开阔之感突出,多有打开、铺展之意。“鸦”作为韵字拖长,不但对首句的情景有充分的想象,仿佛听到鸦声悠长,更可感受在这般沉郁老气中的不屈呐喊。“小桥流水人家”,“桥”字拖长若见桥身延伸,“流水”读高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不息,“人家”拖长韵字,既有不得吾家的落寞,更有对安居之家的向往与追求。“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读高可见其蜿蜒向远,“西风”拖长能感秋风之萧瑟,“瘦马”拖长,既是艰苦消瘦的形象感,也是饱经风霜的叹息与前行的执着。“夕阳西下”,阳字拖长,下字作为韵字更长,可以想见夕阳在一点一点下沉的情景,也是生命时光向尽头的流淌。“断肠人在天涯”,肠字是偶位平声要读得低长,有肝肠寸断的痛苦不堪之感,“人在”读高表强调,“天涯”,拖长韵字“涯”,身在天涯之远,回不了家。在韵音a的长音中也能感受到一种感怀呐喊的力量。这首散曲给人一种苍茫旷远之感,多用来表现千里思归的羁旅情愁。(以普通话吟诵进行演示)
结语
徐健顺先生说:“吟诵不仅仅是诵读方式,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传统读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吟诵找回了古典诗词的动听动人的声音,使人得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能变化气质、学为君子。吟诵作为古诗词的传统读法与教学方式,定能为诗教文统的复兴提供一条康庄大道,值得中华儿女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