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 > 诗词研究 >
诗词研究

怎样才能写好诗 ——培养灵感和启发悟性

2023-10-19 05:41:36 | 阅读:
怎样才能写好诗
——培养灵感和启发悟性

高福林
 
    何谓灵感?即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无意识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和思维状态。能使精神豁然贯通,顿现文思如涌的创作现象。而悟性是指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是诗的种子,故被称为“情种”,诗人被称为“性情中人”。要想写出好诗,我想,必备的条件是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从而激发情感,在平常中创造非常,在渐悟中萌发顿悟。这“非常”便是诗的创作素材,这“顿悟”便是诗的创作灵感。
    “悟”主要被使用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心理状态,即因为豁然明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之后而达到带有解脱感的心境。二是指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三是指认知方式,即从超理性、超逻辑、整体上去把握对象的本质。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觉”既可指“觉了”状态,也可指“觉悟”、“知觉”过程;“从心”是说发自于心灵之中,以心去体悟、知觉对象。雍陶、骆宾王、贾岛、杜牧、白居易、卢仝、虞世南等都咏《蝉》,但心境不同,听蝉鸣时的感受便各不一样。
有一副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开终有苦,如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开即苦,捺不住何名?这最能反映灵感和悟性。
    既然悟性人人皆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必然有其思维的对象,对象不同导致悟到的内容亦不同。
诗的妙悟是向外,是通过学习别人的作品了悟做诗之道,即所谓师古而不泥古。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对古人作品进行了分级:“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辟支果,是佛家语,意思是小乘二果之一;系通过缘觉乘修得的正果;后用以比喻诗歌中成就较低者。
    且不论这种观点对不对,“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这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无疑,诗不仅是诗人自己对生活的体悟,也是一种可以继承的文化。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如果不学习前人,不可能写出什么好诗来。
    妙悟之诗,必有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以,诗要扩大其语言的容量,通过有限的字句给人以无尽的启示,取得多义的效果。不停止在一种解释上,就叫‘不可凑泊’;不能单从任何一个角度完全把握它,就叫“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诗贵乎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可见,诗人做诗是要先积精思,字斟句酌,方能使诗语读来好似信手拈来、无迹可求。
灵感和悟性是可以培养和启发的。据多年实践体会,并结合流行方法简释以下几种。
一是激情思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只有用带着浓厚感情的目光去观察世界,世界才会有诗意。你对世界的感情越真、越深,越兴奋,你感悟世界的能力就越强,灵感也就越多。例如,李白因为参与永王幕府事被唐肃宗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他异常兴奋,因此诗兴再次勃发,有名的《早发白帝城》便是在激情高涨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如此。此时的杜甫与当初的李白心境一样,都是泪流于面,情动于心。李白想的是“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想的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们大概都有在兴奋和激情下写出得意作品的经历。记得1998年某天,我去一单位办事,递材料数分钟工作人员不接,打招呼带答不理,工作装备都成了摆设。我即感而咏道“微机安卧纸如山,游戏非关忙与闲。工作少多钱一样,三呼不动好当班!”《到某机关办事即兴》,这种异常激动的情景,催发了灵感,一首诗就这样脱口而出。这就是感情是海洋,诗是浪花,感情的海洋不激荡起来,诗的浪花就不会出现。所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激动,让自己动情。
二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敢于对司空见惯似乎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探索,创立新观点,打造新形象。以同门张若青《蝶恋花·试飞》为例:
    “我问丰隆缘底怒?中劈天门,射出强弓弩。戏日追风无觅处,晴空甩下银绸舞。万里云涛吞又吐,玄圃瑶池,弹指来回渡。千古大风谁续谱,雄心荡虏无今古。”
对此首作品,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大诗人、我最尊敬的老师丁芒先生作过这样的评价:“第一句以雷神丰隆发怒,状飞机起飞之声,而以反问出之,已奇。二三句以强弩射天、中劈天门的夸大意象状形。声形互彰,形成极大的动势感。下两句‘戏日追风’状其腾挪,‘甩下银绸舞’状其矫夭,连用五个动词,虽是从虚的想象转而实写飞机行状的叙事句,却鲜亮生动,如在目前,飞行员神态历历可见。下片进一步高度概括,前三句盛赞其行其技,吞吐万里云涛,瞬间登天落地。后两句盛赞其怀其志,她巧妙地运用了刘邦《大风歌》的典故,暗示今之海空军将士正是继承爱国传统的守边猛士,虽是理句,却非直道,仍以联想的事象,寄以动势形象(‘雄心荡虏’),在意与势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含蕴、凝蓄,因而更富余味。”她从雷神想到飞机,把飞机比喻为雷神劈开山门射出的一枝箭,这样的句子,不用逆向思维,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来的。她的思路是180度转弯,而且又饶有趣味,所以,后半阕是沿着前面的思路,自然而然延续产生的。
逆向思维并不神秘,我们常说的居安思危,就是一种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还是古今翻案诗写作的基础,因此,每一位诗人都应尽量掌握它。
    三是连贯思维。清代陆世仪曾说:“人性中皆有自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可见“工夫不断”、“敲击不已”确是关键。然而,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就必须像黑格尔说的那样:要煸起真正的灵感,面前就应该先有一种明确的内容,即想象所抓住的并且要用艺术方式去表现的内容。灵感就是这种活跃地进行构造形象的情况本身。
当我们面对古诗词时,最大问题就是不能理解蕴含的深意,怎么办呢?不妨巧用思维导图帮助理解,这样就可以变抽象为形象,把文字图形化。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我们可以根据文字内容,在脑海中通过情境联想,借助对诗句的理解,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描绘出心中此起彼伏的远山,并在山前画出几只可爱的白鹭,甚至在漂满了桃花瓣的水中跃跃欲试的鳜鱼;然后巧妙的加以点缀,添加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捕鱼人。之后,根据构画出的思维导图,自我进行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内容,整个画面就会立刻活起来,心灵也随之获得释放,觉得诗还可以像做游戏一般有趣。贺知章《咏柳》思维导图的中心就是柳树,从柳树衍生出几条柳枝,把思维图形化,场景化,更直观的欣赏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如诗如画,亦花亦诗。大胆尝试利用思维导图解读中国诗词艺术,不但使理解力获得启迪,而且还可提升连贯思维能力,更大限度地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保持思维的连贯性,是无论在干什么,无论多么忙,都要做到心静,都要在潜意识中对你所关注的对象保持高度的敏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愈是工作忙时,反而灵感来得愈快,而较轻松时,恰恰却没有灵感的造访。为什么?就是有时虽然工作不忙,但却不能排除杂念,做到“一心向诗”。而且,由于清闲而思想上过于放松,思维也很难做到高度敏感。因此,清闲对于诗人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
四是联想思维。联想是诗歌艺术的一种技巧,是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诗人艾青在《诗论》中曾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
实验证明,任何词语都可以建立起互联关系。如木质和足球,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联想思维可使它们产生联系:木质——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理解“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古诗了。有人曾根据这句诗作过一幅几只蝴蝶追逐马蹄的画,受到了评家的赞誉。这人用的就是联想思维,他的联想线路图是:马蹄——草原——花香——蝴蝶。这种举一反三,多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进行。
    想象是凭借记忆进行回顾或产生新形象的过程。作为诗的联想,我们可把它分为四种类型:(1)形似联想。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是以圆月像玉盘,又像明镜,以圆月与这两个物件的形状相似展开联想。(2)神似联想。神似多属于远距联想。如豆与人本非同类,看起来很难进行类比,但曹植却做到了,《七步诗》之所以能出手这么快,没有“本是同根生”的联想是不可能的。(3)地名、物名、人名联想。如唐代章碣的《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与“坑灰未冷”、“山东乱”相关的是秦始皇、刘邦、项羽等人。这即是用地名人名联想的典型。(4)全方位联想。受字数的限制,诗只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用勾勒法,点到即止地描画出大致轮廓,只求“传神”,讲究“空白”,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多角度联想去填补断面。杜甫《登高》首联,共写了六个复合意象: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夔州特有的秋天,但不是夔州秋天的全部。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以上这六个意象所构成的画面,那无论如何太单调。那我们就要拿作者在夔州写的其他诗来补充。如《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夔府孤城落日斜”、“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获花”、“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有了玉露枫林、孤城落日、洲前获花、萧森之气、藤萝之月、万里风烟、秋霜白雁,劲秋、清秋、衰秋、肃秋尽收眼里。不但秋景更全面,意象更丰富,而且还能形成强烈的感官冲击。所以说,多角度联想就是不局限于联想的某一种方式,而是调动一切可能的联想手段进行联想。
    五是生命思维。简而言之,“生命思维”就是尊重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把一切无生命的物象,都看作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灵魂的,甚至是有思想的。例如:“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在这里,“流电”能惊、“池塘春草”有梦,“梧叶”可以发声,都成了有生命的,而且是把自我物化成大自然的一部分,从而,实现了把无形的,无声的,无知感的事物全部视为有形、有声、有知感的事物。
再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ta)送青来。”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六是环境思维。是指人思维在不同的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作品风格有所不同。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杏 花春雨江南”是也。
    环境思维,就是诗人到所想表达的环境中,亦或让以往的生活经历再现,并去体味、去感受环境氛围而获得的灵感。比如想写一首郊游诗,在家蹩几天也写不出来,可一旦来到郊外乡间或深山野林,诗便自然地产生了。“断岸湖沉无欲藕,连波苇渡有缘人。”(《秋吟二》),这是我在上海和平公园的亲历亲见,湖的一处堤岸陡断,内侧是一片藕塘,人多人少对这些藕来说它们并不在乎。而另一端则是一片芦苇,一只小船,正划行在苇波荡漾之处,船上恰巧是一对“有缘人”。这就是有了这个“境”,才会有这个“环境思维”。
    我们还是举杜甫著名诗篇《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诗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蕴极为丰富。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多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环境思维当然也可间接获得。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读书、读画、听故事。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来自听觉、视觉、知觉的东西复原,成为创作的知识窗口。
 

贵州诗联杂志
网站首页 | 学会简介 | 学会章程 | 入会申请表 | 理事会概况 | 会长致辞
版权所有:贵州诗词楹联学会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号:黔ICP备19009337号    网站建设 贵州大秦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