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 > 诗词研究 >
诗词研究

积极促进新声韵步入正道主流

2019-05-06 20:11:45 | 作者:李同振 | 阅读:
积极促进新声韵步入正道主流
——兼与唐天人先生商榷
李同振
 
随着诗词的复苏和发展,如何对待和使用新旧诗韵,成为诗词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实施中华通韵引起教育部门重视,在《中华新韵(十四韵)》推广后,欣闻《中华通韵(十六韵)常用字简表》(实验版)公布。值此新声韵的呼声越来越高之际,从刚收到《诗词世界》第三期看到唐天人先生的《中华通韵读后感》一文,文章甚至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断言“新声韵诗词不是树木,是寄生藤,它要缠绕树木以图上爬,还欲绞勒树干使之扭曲变形”云云。诚然,《中华通韵》仍有改进之处,然而无端攻击新声韵“只会平空添乱”,也未免有所“添乱”之嫌也。
第一,无韵不成诗。语言泰斗王力先生曾指出:“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的产生之前。”这是十分正确的,韵诗亦应产生在文字之前。格律诗理应遵循押韵规则。自五四运动以来,自由体诗冲破格律禁锢,自由奔放的新体诗繁荣了中华文化。即使现在,许多格律诗作者,也是首先从新诗写起的,笔者亦然。新诗无疑具有短平快的优点,值得诗词界学习;但有一种倾向,就是新体诗对格律诗的排斥和贬低,这也是不应该的。问题倒是,新诗发展中出现一种无韵态势。自由体不拘长短自由排列本无可非议;但作为诗本身,还是基本地、松散地、哪怕是象征性地押儿点韵为好。鲁迅先生曾指出:“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以新旧诗体著名的两栖诗人刘章曾对笔者说:“诗还是押些韵为好,无韵怎成诗?古代有些散文都押韵,现在诗反而不押韵了。”尚若一律不计韵调,那岂不近似散文排列组合?去读朱自清、季羡林散文不是更好吗?漓江畔有一著名画山,那真是天然朦胧画,慧眼可识出八九匹马型;但里面终究含有马迹呀。现在个别朦胧画、朦胧诗,一味追求虚无缥缈。如果大多数人云遮雾罩,不知所以,则不宜提倡。自由体诗出现无韵玄虚倾向,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真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倾向,也许出于对无韵诗之迷惑,许多读者和作者转向对格律诗的迷恋。从另一角度促进旧体诗的复苏和发展。其实,从总体讲,新旧体诗应互补。新体诗语言再凝重些,韵脚再明朗些;旧体诗语言再明快些,韵脚再现代些。不知唐天人先生是否注意到,有些遗憾的是,即使诗词的平水韵,现在有些也不那么押韵了,这也许是推广新声韵之必要所在。
第二,真正作到兼收并蓄,推广新声韵。实践证明,这延续千载的格式和规律是十分宝贵的;而惟独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处理旧韵和新韵,即所谓平水韵和新声韵问题。有的主张应沿用平水韵;也有虽然恩准新声韵存在,但仍列次要位置;推崇新声韵者则呈上升趋势。以《中华诗词》为代表,主张兼收并蓄,并规范和实施“中华新韵”,此无疑符合多数人意愿,而《贵州诗联》《鹤岗诗刊》等率先倡导新声韵为主流,可喜可贺。同时,我们注意到,诗词界仍有视平水韵为正道,新声韵为另类。甚至某些“征稿启事”明确表示:“诗作以平水韵为法,不收孤燕入群。”唐天人先生亦言“新声韵诗词不能推动诗词艺术发展……甚至会把好端端的一个格律诗词艺术脱离正规”云云。对新声韵如此歧视与贬低,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情沉重。在大力普及普通话的今天,为什么还一味苛意固守古音古韵呢?即使李白杜甫在世也未必赞许。没有必要回避“诗词大众化”。昔日,农民起义草莽英雄黄巢尚可吟出咏菊名诗;当今,幼儿园小朋友都在背诵诗词,许多村镇纷纷成立诗社,这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步自封,将诗词束之高阁作为少数高人的玩世至宝呢?中华诗词在服务于人民大众基础上,进行普及与提高,是完全正确的。而普及和提高皆应该推广中华新韵做起。并期望唐天人们的责难稍加收敛为好。
第三,促进新声韵步入正道主流。诗韵是动态发展的。汉代以前,古风占统治地位,押韵只求近似,此后诗韵渐严,唐韵共206韵,宋韵108韵,只是到公元十三世纪中叶才产生平水韵106韵。平水韵无疑做出了历史贡献;但韵目仍显太细,更重要的是古音与现代语言差别较大。唐天人先生文章也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亦有变化”。时至今日,平水韵对于诗词的读写都有些缺陷。建立、完善和实施新声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理应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郑柏农《关于格律诗回顾与前瞻》一文谈到诗词复苏三阶段,大家比较认同。在复苏初中期,强调继承、学习和沿用平水韵是必要的和及时的。现在,正在由复苏向发展阶段迈进,就希望由平水韵为主逐渐向由新声韵过渡。我们这一辈人,启蒙教育是从汉语拼音学起的;后来人早已熟悉“BPMF”拼音字母。普通话、简化字、拼音字母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为何还苛求现代人依古人音韵去写诗呢?毛主席说过“旧诗可以写一些”,并指出“不易学”。这“不易学”三字,是否也包含新人难以掌握旧韵呢?我们高兴地看到,许多青少年跃跃欲试步向格律之门。若言格律诗难学,对于已经掌握二进位信息时代的年青人,有心学习平仄对粘对仗并不太难;而惟独难以接受的是现代人泥古学舌古音韵。我们应该而且可以网开一面,在继承悠久的诗词格律同时,再配以现代新声韵,不是更好吗?新声韵四声明朗,平仄规范,可以带动中华诗词尽快发展。所以,应该呼吁,大张旗鼓地名正言顺地堂而皇之地提倡和推广新声韵。我们这些靠繁体字启蒙的一辈人也早已运用简化字,恭请平声韵专家躬身向新声韵看齐。大家都谈论诗词改革,改革就从推广新声韵做起吧。大力推广新声韵,这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尚若吾辈不能做好,后代人也会完成。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唐天人先生“新声韵没有平仄概念,不宜于吟咏格律诗词”之论可休矣。在改革开放,迈向“创新型”社会的今天,我们相信,中华诗词一定会与时俱进,取得更大发展。
第四,了解和掌握古韵亦为必要。我们不能要求现代人象吾辈一样,从繁体字学起,而熟悉简化字的现代人还是了解一些繁体字为好,以利于古典著作的阅读与研究,何况与港台地区乃至海外华人间的交流呢。同样,大力推广新声韵的同时,提倡了解和掌握古韵例如平水韵,首先有利于古典诗词学习和研究,也便利于新旧诗韵作者间的交流和提高。了解古韵,要特别认识一下入声字(尤其是汉语拼音已列为平声的入声字),它是古韵仅有的,阅读研究古诗也就有特殊的需要。同时,需要指出,早在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分为十九个韵部,入声字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可喜元代北曲中已率先实施了新声韵元素。所以,了解和掌握古韵,不能影响推广中华通韵。
《中华通韵》公布并征求意见,不少人认为,此方案在韵部等方面还有待调整;2004年《中华诗词》第五期曾刊出《中华新韵(十四韵)》,期望在此基础上广采众意,改进提高并实施《中华通韵》,这是诗坛乃至文化界的一件可喜的大事。爱之愈深,求之愈切。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祝愿中华通韵顺利进一步完善,祝愿中华传统诗词这颗瑰灿的明珠更放异彩。
贵州诗联杂志
网站首页 | 学会简介 | 学会章程 | 入会申请表 | 理事会概况 | 会长致辞
版权所有:贵州诗词楹联学会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号:黔ICP备19009337号    网站建设 贵州大秦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