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 > 诗词研究 >
诗词研究

浅谈对楷书的认识

2019-05-06 20:08:19 | 作者:罗隆福 | 阅读:
浅谈对楷书的认识
罗隆福
一、书法的形成
书法的形成,离不开文字。没有文字,就没有书法的话题。
中国的古文明,最辉煌的就是文字。从大量出土的竹简、陶瓷、帛绢以及青铜器上的文字看,中国文字的历史悠久。原始社会通过结绳记事,发展为用多种天然颜料,研磨后涂在崖壁等物体上,形成各种象形图案记事,显示人类与自然的方方面的各种活动记录与传承。
仅就在河南安阳的殷墟考古,就发现用锐器在龟甲及兽骨上刻出的文字,和其它地方发现石鼓上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经过解读后,专家们认为是记录占卜及祭祀各种人类活动的文字。并被命名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进一步的发展。
经过夏、商、周的不断演变又形成大篆。随着冶炼、铸造术的进步,人们又将大篆体文字铸造到各种青铜器上,尤其是展示君王地位等级的大小、多少不等的青铜鼎上。因而,大篆又称为钟鼎文。钟,主要一种音乐器,称其为编钟。
由于蒙恬发明了笔,人们的写书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书写文字载体,仍然是竹简和帛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集以往各小国书写文字中,有一种较大篆更为匀称的文字更便于书写。经整理规范后,倡导国家统一使用,并称其为小篆。由于秦朝统一仅十五年,就改朝换代。全国的书写体态层出不穷,以西汉的大量竹简和帛绢上,表现出大量的书写体态,人们称之为“汉隶”或“帛书”。直到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书写载体逐渐从竹简过渡到帛绢又过渡到纸张。可惜保存下来的极其少量。但是最幸运的,书法基本形成。尤其到东晋时期,书法更加臻于普及。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宝贵遗产。
东汉末期至三国时代,钟繇进一步整理,规范笔画,形成了端庄的新隶书体。新隶书体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书法的繁荣兴盛。尤其是有笔有纸,人们将文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善。众多文人发挥各自的书写习惯,使文字的表现形态,从隶态变为隶楷、正楷、楷行、行书、行草、草体、大草、今草等等体态。从上层到全国,对不同的体态都有严格书写要求,这些要求约定俗成地推动各体的不断规范。并逐渐形成法则。这就是“书法”二字的由来。被辞源、辞海等工具典籍解释为“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法则。
二、楷书兴则书法兴
中国人爱书法宛如性命,生死相随。你看晋代战乱中的王询,在惊惶过江时,也不忘将钟繇的《宣示表》缝在衣带内,并誓言“帖在人在,帖亡人亡”。唐太宗指使萧翼骗取《兰亭序》真迹,临终前又让李治将其陪葬昭陵。相传,黄炎培出借王羲之真迹给毛泽东。因其十分珍爱,提前索要,被称为“够英雄,不够朋友”。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书法的衷爱,是何等的刻骨铭心,血肉情深。
中国人爱书法,就是热爱自己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天性,从帝王到宦官,以上层到百姓,每逢各种庆典、祭祀都离不开书法;甚或许多商品、器物只要有书法作品的装饰,都更能增添无穷的魅力。不仅文人、收藏家喜爱,就是普通老百姓也对文字书法极其尊重;他们非常痛恨不珍惜文字和书法的人,诅咒其“扯文章揩屁股,那是在糟蹋圣贤,二世投胎或其子女要变瞎子”。能书写好作品或拥有好的书法作品,有提升品位的作用。许多人不惜重金也要必得;对于不中意的作品,白送也不要,甚或退避三舍,咒骂一通。这就是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大多数人不会以丑为美。
历史上,蔡骧的字不如蔡京,但是,蔡京的人品、官品被称之为奸臣。后人将蔡京换成了蔡骧。众所周知的秦桧,书法也十分了得,但是,由于他极端反对抗金,欺下瞒上害死了岳飞,他的书法不仅没有被称为宋体,还被制作成跪塑,摆放于岳飞墓前。明末清初的严嵩,以及王铎,他们的书法也极其过人,但是,由于人品的因素,被许多人唾骂;当时的付山就与王峰绝不相从。为此,还弄出个“四宁四毋”。扬州八怪对当时的种种现状看不惯,决不屈服于接受。尤其是郑板桥,把本来很好的书法,写成发泄情志的“难得糊涂”。这些现象,被一些不潜心修炼人品及书法的,奉为门神,打着“四宁四毋”,“以丑为美”认为“丑到极致就是最高境界”。但是有良知的中国人,有民族魂的书法爱好者,认为这类扰乱国学,扰乱书法理念的现象,绝不会“否极泰来”。我到是要试问:你们也跟古人一样,对社会不满吗?你们是奸臣或贪官吗?我想,绝大多数都不是,绝大多数都学养缺失,或者是盲目跟风,投机取巧,或被名利冲昏了头脑。
我们必须忠诚于中华文明的魂,尊重中国书法的法则;熟知中国文字及其书法历史的发展历程。
我们今天讲楷书,就应该认识到楷书是根据文字的不断演变,发展为规范文字,规范书写而来。文字的发展是从图形到甲骨文,从大篆到小篆,从隶书到楷书经过漫长的,被广大各界人士普遍接受,传承而来。中间虽有停顿甚或倒退,都是很短暂的,形不成气候,只有不断规范,才能推动各书体的繁荣和兴旺。
为了说清楚楷书的演变和发展,我们只能从以钟繇为代表,将以前各体演变为隶书;从二爨碑的隶楷演变到瘗鹤铭碑,才真正形成了楷书,每一个时期都是进一步的规范才推动了书法的广泛普及的发展。
云南省陆良县的二爨碑。首先出现的是小爨碑,又叫爨宝子碑,全称是“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立于约公元四百零壹年因碑不大,字少而称为小爨碑,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川刺史邓都县候爨使君碑”。专家们考据,二者是祖孙关系,爨姓是云南省的名门旺族。同时肯定其字有魏碑体的笔式,是隶书体向楷书体过渡的明证,填补了书体过渡的空白。其三是,江苏省镇江焦山西麓的《瘗鹤铭碑》,此碑仅存字数虽然不多。但是,专家学者公认,其字与当今楷书体字,非常接近。例如黄山谷惊呼“瘗鹤铭者,大字之祖,大字无过瘗鹤铭”。清代康有为称“溯自唐以降,楷书之传世者,不啻汗牛充栋,但大字之妙,莫过于瘗鹤铭,因其魄力雄俊,如龙奔江海,虎踞山岳”。日本江沪时代的书道家,良宽赋诗曰:“静夜论文如作日,风雪回首已两旬。含翰可临瘗鹤铭,拥乞平叹老朽身”。
纵观历史,由钟繇为代表的隶书,推动了东晋以前的书法文字的规范化,人们将其称为正书,真书;体现了文字规范化书写的积极作用。二爨碑,进一步加强了笔画的形态,使书写更加大众化,不可小视。瘗鹤铭碑的文字,充分发挥了书法作者的情趣,使各点画,除更加楷化端庄而灵动;为后来推动唐楷的书写达到举世空前的高峰。推动文字向规范化发展的前贤们,最早的要数南朝的陶弘景,他一生习字于爨宝子碑,影响了许多文人雅士及其中医药界人士,各种文案及医药处方,均能为大众认识并接受;不象当今部分医生的处方,简直难以认读,难到比蜀道还难。初唐的王瓒、薛稷、虞世南、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哲学家熊秉明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很多有卓识眼见的仁人智士,提出“楷书兴则书法兴”。我认为楷书是书法的核心的核心。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们应该潜心修炼中华文化素养,以楷书作为基础的基础,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练就一手漂漂亮亮的楷书字。
三、关于楷书的章法
清代的刘熙在《书概》中说:“书法之章法有大有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相避相形相呼应”。我的理解是,小到一个独立单字的点画及间架结构,大到一个展览区域,都要有一定布局,否则杂乱无序,达不到应有的视觉效果,这就叫章法。
楷书的章法虽然与篆隶行草各书体,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处理要求,需要我们加以规范和研究。具体的讲,应该重视的有:气韵与协调,虚实与布白,单字与全篇,行列到界格,内容与品式,款识与印章诸多方面分述如下。
1、气韵与协调
气韵也可称神韵,或风韵。我们讲气韵,就必然联系到书法作者的阅历、才华、天赋、修养与禀赋等等。这些器局必然影响作者的气质及其作品的气韵。
苏东坡断言“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黄庭坚评价苏东坡书法时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由此知到,书法的气韵与协调,应当是书法作者的学养,修炼素质的展现和流露。书法爱好者应该摄取多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不要认为写字以外的知识都是字外功,其实这些修炼是写好字必不可少或缺的字内功。
协调。是指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及其全篇的流畅与和谐。那怕是一两个字,都应该合理布局,法度严谨脉络贯通,才能达到均匀、顺畅的视觉效果。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劳动产品,更是作者的精神产物。
尤其是书写大幅作品及长篇文字,必须注重①书体流派一致。②字距行距协调。③通篇墨色一致。④主体与首尾款识协调。这四个方面是楷书与其它书体作品的不同处理。如果缺一环,甚或丢三落四,错漏叠出均达不到气韵贯通,就最好是推倒重写。
2、虚实与布白及单字与全篇
在一篇作品中,虚实空白随处可见,因为字的笔画多少,结构组合必然有虚有实,勿须刻意安排。这个问题每个人只要是通过长时间的临帖,反复练功就已经造就的坚实基础。其实每一个单字,都有主次之分。如写一日字,左竖为宾,宜轻而短,右竖为主,宜重而长,中画为宾,宜虚而婉,底横为主,宜重而劲。那怕是写一字,只有一横画,也要表现出用笔的起、行、注并且把它安排在格的中偏上才能与上下左右,构成调协。笔画较多的字要做到,粗细疏密适度,错落有致,才能显现生动灵秀活泼、生机盎然。
每一篇作品,要根据文字的多少,要求尺寸的大小,品式的形态,进行周密计划布局。在书写时,每个字不能满格,笔画要不方不圆,亦方亦圆。一味求方,易显板滞。一味求圆,易显油滑。整篇作品,包括款识均不能过于满纸。这并不是什么奥秘,只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做到细致如微,观察时心领神会,就必然达到笔随心转,得心才能应手。
3、行列与界格
就楷书而言,一般有三种形式。其一是行列等距。其二是行宽列容。其三是有行无列。
行列等距是作品的正文,字与字的上下左右距离相等。这一界格尤其适合中楷以上书法作品的安排。
行宽列窄,指的是纵看成行,但是行距较列距略宽。这种安排适合中楷以下的书法作品,尤其适合小楷及行楷的书写。
有行无列。即是纵看成行、横看无列。特别适合行楷及手札的书写。例如钟绍京、董其昌、赵孟頫等人的灵飞经和千字文等文字的作品,它给人的视觉效果,是整齐、端庄之中增添了流畅和潇洒。
界格。就是我们在书写楷书体作品前,要根据尺幅的大小,文字的多少,进行画格或者叠格。这一步骤,对于楷书作品而言,非常重要,不管是画格还是折格,也无论是书写时是明格还是暗格;都必须使界格,达到横平竖直的效果。否则,作品就难达到端庄、整肃甚或事倍而功半。
4、内容与品式
内容主要是指,书写正文的内容。不管是前人的还是今人的诗、词、曲、联、文章还是名言警句,都应该提倡正能量的内容,反对低俗腐朽内容。
品式。是指书法作品的各种样式。主要的有中堂、条幅、楹联、扇面、横幅与匾额,册页与手卷,斗方及手札等等。
中堂与条幅及其条屏。三者均可称之为立轴。相比之下,较宽的称中堂,较窄的并且是独立成幅的称条幅;两幅或双数多幅组屏的称条屏。三者没有明确的标准尺寸。
手卷与册页。二者共同的特点是,作品的横向和长度,少则二米多则十几米,甚或更长。没有标准长宽尺寸。二者均为便于展示收藏。不同的是,手卷是卷成圆柱状。册页是根据长度,将其均匀折成册子,册页有的还可双面书写,翻面阅读。
对联与斗方。对联的书写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上下联各写一张纸,便于张贴或装裱,制作后悬挂,内容文字多的可写多行,上联从右向左排列,下联从左向右排列,只是要注意规划,联尾不能写到底,写成后视觉如同两扇关闭的门,也称有龙门对;题款可在联尾也可在上联的右上方,下联的左下方题。斗方。就是书法作品无论大小,无论文字多少都是正方形。
横幅与匾额以及手札。从现象上看,前二者均为横式书写。横幅多为四到若干个字,长短不一定。匾额一般三到五字,并且多数要通过其它方式制作后,悬挂于厅堂或门楣上方。手札是一种方便携带、邮寄、传阅的小型化作品,古人多为,今人极少采用。
扇面与伞面及异形诗抄作品。扇面有半圆折叠扇。圆形带把扇。异形公主扇。书写要据形状的不同合理布局洒脱用笔。伞面及异形诗抄作品亦同上。
款识。简称题款或称落款。主要作用是标明正文题目,记载书写时间及作者姓名。字体要有别于正文,字迹不可过大造成喧宾夺主。要做到轻松活跃、洒脱流畅。
印章与用印。印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名章。名章也称印信。有的将姓氏作为一枚,名字作为一枚,有的将字号或斋号作为一枚,姓氏名字作一枚,形状多为正方形。闲章,种类繁多,形态以异形多见,圆形及长方形少见。文字内容,百花齐放。各类格言,警句生肖,景态成语,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收藏章及鉴赏章不必赘述。
用印。也称盖章,钤印。用的恰到好处,可增添一幅作品的美感。随便乱用失得其反。我认为一幅作品,最好只用三枚为宜。正文前的第一字下部至第三字之间合适一枚,与正文内容关联的闲章。正文后落款尾部用字号或斋号或姓氏共两枚。正文的其它位置即使是空白也最好留给收受者及鉴赏者盖收藏章或鉴赏章。
我习字多年,但是自感禀赋、素养水平很差。自撰小诗一首概括:
临摩超百遍,捷径反添愁。
井底观天小,汪洋虑泛舟。
楷书难度大,草写不忽悠。
只要身心健,何需名利收。
贵州诗联杂志
网站首页 | 学会简介 | 学会章程 | 入会申请表 | 理事会概况 | 会长致辞
版权所有:贵州诗词楹联学会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号:黔ICP备19009337号    网站建设 贵州大秦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