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 > 诗词研究 >
诗词研究

略论词的创作

2019-05-06 19:56:24 | 作者:黄润蓬 | 阅读:
略论词的创作
 
填词应按创作的需要,遵循由短到长、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注重感情,抓住灵感。诗源于情。情是诗歌的唯一源泉,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没有情便没有诗歌,没有情便写不出有灵魂的诗歌。有了情感,有了话要说,然后再动手写诗填词。灵感是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深厚的艺术修养基础上,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时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而突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而诗人、词人的灵感,则是体现着作者情感火花的一些字、词、句子。即所谓中心句(词),它是作品的精华,有了这些字、词、句子,作品才能有风采和光芒。灵感就像一闪即逝的火花,因此要随时用笔记下灵感,不要让它跑掉。
二、选好词牌。一是考虑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与某词牌之声情相吻合,切勿望文生义。如寿楼春,声情低抑,全作凄音。南宋史达祖《梅溪词》中题为“寻春服感念”,是悼亡之作。若用以填寿词,就是大误。又如《贺新郎》,声情激壮、清郁。有人误为贺词,填了送新婚夫妇,则成笑柄。再如千秋岁》本来是凄凉、幽怨的调子,读起来声情幽咽。秦观有“落红万点愁如海”的名句,后来黄庭坚就用此词牌吊唁秦观,因此,后人多拿它作吊唁之词。而如果只望词生义地拿它去祝寿,则不合情理了。
各个词牌都有它特定的声情,或细腻轻扬或激越豪放,或婉约柔情,或慷慨雄壮,或幽怨凄凉,或坦荡激昂。怎样选择词牌呢?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欣赏》中讲了三条:一是从声、韵方面探索,包括字声的平仄和用韵的疏密;二是从形式结构方面的探索,包括分片的多少和章句的安排;三是比较前人同牌作品,看他们用这种词牌写哪种感情最多最好。总之,既不能望词生义,也不能墨守成规,能表达真切的思想感情比形式的选择更重要。
三、谋篇布局。一首结构形式好的词,能使读者始终沉浸在意境里,跟随着你的思路流转,并能引起共鸣。一般而言,起句要能使读者迅速进入你的情感,结句则要意在言外,重笔点题,使读者情思缭绕。词的结构通常是针对中长调说的,一般的结构是:
(一)上景下情法。即上阕(片)写景,下阕抒情。这种结构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直线型模式,同时也方便作者安排铺陈。起句写景平起,感情蕴而不发,然后逐句逐句地慢慢在景中蕴情,最后用情句收束上阕,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下阕。下阕抒情,也不能平铺直叙,开头用平或用抑,中间情感宣泄,汪洋肆溢,结尾再用抑的手法,从而形成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打动人心。上阕乐景则下阕乐情,上阕悲景则下阕悲情,偶然出现以盛景写哀情也可以,但必须要能够自圆其说。如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此词写思妇的离愁。起笔写初春景象:候馆外、残梅、溪桥、细柳、溪水潺潺、暖暖的春风吹来、野草散发清香。在这明媚怡人的春光中,游子却孑然一身,踏上远行的征途。油然而生的一段离愁,像眼前伴他而行的一溪春水,来之不尽,去之广远。下片写行人想象中的思妇,她一定不忍乍别,登楼望远,盼望早归。然又一猛转,企盼是无济于事的,莽莽原野的尽头是夕阳西下的春山,即使能望断春山,所思念的人,还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遥接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于是思妇只能强行抑制离愁,不敢登楼,真是愁肠百转,哀思千层,令人荡气回肠。
(二) 两阕对比法。 以时间的方式安排全词的,上阕写当年,下阕写如今,对比分明,思路清晰。如南宋·辛奔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 突出渲染了一个 “愁”字,并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又委婉, 令人玩味无穷。上片回忆自已少年时代不知愁苦。少年时代,涉世不深,对于人们常说的“愁” 还缺乏真切的体验,但为了仿效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强说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下片描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注意处处和上片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事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极有概括力,它包含着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形似轻脱,实则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
(三) 错综跳跃法。慢词长调的篇幅长,词人正好可以尽情地施展文笔,常常通过回忆、梦境、联想和幻觉等手法,造成时间、空间的多重交错,转换跳跃,收到摇曳生姿的艺术效果。比如周邦彦的代表作《瑞龙吟·章台路》,词分三叠,第一叠写的是现在,第二叠转写过去,第三叠抚今追昔,先说今,再忆过去,然后又回到现在的探春,多次从容地辗转穿梭于过去和现在之间,时空交错,极富变化。《兰陵王·柳阴直》的时空跳跃更急促而频繁,今昔反复回环,层层渲染,如同游走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极富吞吐曲折之妙。吴文英的长篇巨作《莺啼序》更是过之而无不及。写慢词长调的作者们为写词煞费苦心,多方出击,虚实穿插进行,变化多姿,堪称奇迹。
(四)通篇问答法。一首词中,有问有答,上阕问下阕答,或者以问起以答结。如南唐·李煜《虞美人·感旧》:“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后主的绝命词。该词通篇采用问答法,以问起,以结答,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何时了”,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得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往事”自然是指他在当南唐皇帝的时候,可见,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 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蘭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 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 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四、抓住核心。开头,过片和结尾是填词的核心内容。
(一)开头。词的开头, 一般称为起调。起调、发端一般要匠心独运,像凤头一样的美丽,力争吸引读者。又像园林的门扉,使人推开便能窥见园中美丽的一角,但又不能一眼看尽,这样才能引起读者有一定要走进去的魅力,即引人入胜之感。如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澎湃东流,气势奔腾,登高远眺,不能不让人想起名高累世的历史英雄,同这壮阔的河山一样,永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江山如画”,收来难以尽述的美景。“一时多少豪杰”承“千古风流人物”而来。开头即引人入胜,被人评为最有英雄气概的代表作。有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虽然用平常语开头,组织起来却显得奇特豪迈。如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使人一读便好像置身于我国北方那个广阔的雪域里, 感受到词人的立足之高, 描绘出有中国特色的两个画面——黄河内外上下之雪景;接着笔锋突转,想象出雪后天晴的美景。下阕借评点历史英雄,衬托表达出自己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开头那样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句,后文就难以表现其豪迈的气势了。
(二) 过片。词体中,除小令外,都要分片,绝大多数分为上下两片。片与片之间要有过渡的句子,其作用相当于文章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词作中叫做过片,也称过变。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江山如此多娇”是承上阕写景,“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是启下评论历史人物。前人特別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要求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 《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
(三) 结尾。结尾往往是点眼之笔。在内容上要能收住全文,能发人深思,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在句法上、音律上要特别下功夫。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煞尾好像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是结不好尾的。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焦点上来揉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主题。以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五、词不厌改。可以说词会越改越好。这几乎是诗词作者所公认的。从那些方面去改呢?
(一)从内容上讲, 感情越理越清晰,越理越明朗。因为诗歌是抒发感情的,而感情是千头万绪的。修改的过程,就是重新思考、继续炼意的过程。通过重新思考,偏激的可以理得更清晰,更明朗,更准确。
(二)从词的格律形式上讲,越改越符合词的格律。内容与词谱的声情不符的,要细心体察,以免留下话柄。词谱要求对仗的要对仗,词谱规定的平仄要讲究,不顾声律的随意而为,也出不了好作品。
(三) 从修辞表达上讲,越改越恰当,越改越贴切、优美、准确、生动、流暢。修改、锤炼字句,对于创作诗词尤其必要。宋·俞国宝的《风入松》中有“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被皇帝改成“明日重扶残醉, 来寻陌上花钿。”被认为改后更加高雅。毛泽东主席创作出诗词以后,请人提意见,帮助修改的例子很多。他的一首《贺新郎》改了50年,去逝后才由党史研究室发表。为他改一字半字的,称“一字师”,“半字师”。
六、翻借前人作品。诗有翻、借、仿、集等作法,词也可以翻借前人的文章和诗词作品。如金·吴激的《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这首词翻用了杜牧、刘禹锡、白居易的诗,备受时人好评。再如宋·宋祁《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其中“身无”、“心有”、“刘郎”、“更隔”四句都是借用李商隐 《无题》诗中的句子。“车如”一句则借用自唐代苏颋的《夜宴安乐公主新宅》或南唐李煜的《忆江南》。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翻了唐·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文也可以改为词。宋·汪萃的《哨遍》就移用唐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而写成的。翻借别人的作品,要求做到耳目一新,一翻惊人,点铁成金。否则拾人牙慧,吃人嚼过的馍,有抄袭之嫌。

贵州诗联杂志
网站首页 | 学会简介 | 学会章程 | 入会申请表 | 理事会概况 | 会长致辞
版权所有:贵州诗词楹联学会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号:黔ICP备19009337号    网站建设 贵州大秦传媒